洞见观点
Insights

洞见观点

首页 > 洞见观点 > 洞见 > 上海发布“32条”新政明日实施...

上海发布“32条”新政明日实施,正式拉开新一年经济振兴大幕

来源:上海城市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 2023.01.31 215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人们尚未从节日气氛中走出来,包括北京、天津、江苏、河北、辽宁在内的全国多个省市,就急急印发了新春的“一号文件”。无一例外,都把工作重心聚焦到了鼓励消费、刺激投资。在疫情因素逐步退居二线的背景下,“拼经济”成为各地政府不约而同的选择。作为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在农历正月初七便召开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万人通过视频参加,把急切的紧迫感直接写在了脸上。

1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也推出了重磅政策——《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下称《32条行动方案》),提出10项行动共32条举措,于2023年2月1日正式实施。

遥想去年5月底,在渡过一段难忘时光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也曾出台了《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下称《50条行动方案》)。前者重在临时救急,后者志在长远发展,虽然是熟悉的配方,却有不一样的味道。对比前后这两部政策,再看看有哪些新思路、新办法,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


企业纾困:从阶段性缓缴到全面落实减免

在《32条行动方案》中,纾困措施中不再包含阶段性缓缴“五险一金”和税款、房屋租金减免等的相关内容,取而代之的是全面落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在税费减免方面,《32条行动方案》提出继续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取消了存量留抵税额全额退还的规定。此外,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将继续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日期由2022年底延长至2023年6月底,同时还提出要提供差异化贷款延期方式,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和线上续贷产品,支持正常经营的中小微企业融资周转无缝续贷。


提振消费:从局部支持到全面激活

在促进消费这方面,《32条行动方案》仍然聚焦大宗消费、文旅市场。“以旧换新”购买纯电动汽车给予10000元财政补贴的政策将继续执行,进一步增加了对于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的消费补贴,给予支付额10%、最高1000元的一次性补贴。针对文旅消费,此番《32条行动方案》更是用了“全面激活”的字眼,直接表达出恢复行业活力的坚定决心,并将辅以发放文旅、体育、餐饮、零售等专项消费券的方式加强落实。除了提出通过各类购物节主题活动的形式外,还提出了扩大全球新品首发季、上海时装周等活动的影响力,聚焦全球高端消费品牌,旨在进一步扩容和升级消费。对于消费市场增长有突出贡献的企业,新政规定每年奖励上限为零售企业100万元/家、餐饮企业50万元/家,这样的补贴方式也十分新奇。只是不知道,这里的“有突出贡献”该如何定义,且看今后的政策实施细则吧。

图片

“两旧一村”:改造进一步提速

去年疫情使我们对于“两旧一村”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50条行动方案》将加速“两旧一村”改造列为重中之重。《32条行动方案》则提出了更加具体的任务指标——在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成片旧改的前提下,进一步将零星旧改、小梁薄板房屋改造以及中心城区周边和五个新城等区域的“城中村”纳入改造计划。从体量目标上看,零星旧改12万方、旧住房成套改造28万方、城中村改造项目10个(较去年的目标增加2个)。总体来看,全年完成上述既定的目标,将要撬动的投资资金量至少将达到千亿级的水平,对于政府财政压力可谓不小。而这其中的部分压力势必会转嫁到土拍市场上,因此新的一年,上海的土地市场交投总量也需要继续努力,方能为旧改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充足的“弹药”。

图片

眼光进一步放长远,上海住房市场已经进入存量时代,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几十年的岁月里,旧住房的成套改造将始终是城市更新的主旋律。尤其是那些建筑年代在60至80年代的老式工房,占据了上海存量住房的巨大比重。此前,上海已经有曹杨新村、彭浦新村这样的典型成功案例,下阶段还将启动东安新村等项目。这是城市建设与社会投资的长期支点。


外资外贸:从稳存量到抢增量

与《50条行动方案》相比,《32条行动方案》的侧重点不再是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而是聚焦“支持外贸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加快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正是得益于疫情防控已经步入新常态,政府层面也有了更多底气去鼓励、帮助企业的商务人员主动走出去、引进来,从而才能尽快将外贸业务实现常规化的运行状态。

此外,在《50条行动方案》中,政策对外贸的要求仍仅停留在“稳存量”的层面上,提出要稳定相关企业的预期和信心。而《32条行动方案》则进一步提出了“扩增量提质量”的更高要求,指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提升总部型经济能级,加强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

产业集群:拓展“未来产业”新赛道

产业发展方向,始终是各类政策文件的重要“看点”。而在这一次《32条行动方案》,除了在全球招商活动中继续强调了一下“3+6”产业集群,首次正式出现了四大新赛道、五大未来产业的提法,值得引起关注。

图片

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听上去似乎无所不包,这样的产业定位描述方法,是以前不曾采用的。如果一定要具体追问细分产业方向的话,恐怕行业管理者自己也未必能搞明白。这其实恰恰说明,我国在产业及科技发展路径选择上,已经度过了“摸着鹰酱过河”的跟随阶段,逐步开始主动试探试错,作为国家科创中心城市的上海,此时也走到了产业创新的最前沿。未来产业的细分领域发展方向,本身就充满的未知,能不能走通不知道。五大未来产业的定位,只是指明一个大致的总体方向,具体的每一条赛道只能靠企业家、科学家摸索。


产业用地:尽早入市、尽快利用

《32条行动方案》对于产业项目用地的供给侧保障力度在进一步加大,在市级净增用地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启用战略预留区的措施。

此外,新政还提出全面实施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早在2022年10月,市规资局就曾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启用新版土地出让征询单的通知》,此番新政旨在进一步重申。

所谓“用地清单制”是指把过去由土地受让单位拿地后需要自行办理的土地资源评估、评价和普查等事项,调整为土地出让前由政府完成,并形成土地资源用地清单,在土地出让时交付给受让单位,作为项目审批管理、技术审查的主要依据。启用“用地清单制”的目的是在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用地单位“拿地即实施,将原本应由土地受让单位完成的工作在前置环节完成,从而就可减少受让单位办理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确保土地出让后就能够开工建设。

另一方面,新政还鼓励盘活国企存量土地,市区联动、政企联手制定低效用地转型升级方案。城市土地利用资源日益稀缺,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与城市规划用地的建设指标之间矛盾不断加剧,尤其对于很多国企而言,在经历多次的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之后,大量国有土地不再适用原有的生产利用方式而被停用,加强存量土地的资产盘整、实现对存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国企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此前,大多数国企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普遍并不积极,此番新政提出市区联动、政企联手,也是旨在提升国企的主观能动性。


租赁住房:维持“顶流”热度

人才政策也是《32条行动方案》的重要关注点,这其中进一步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与筹措重申了要求,提出要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并支持企业利用存量土地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是上海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中之重,其热度已经贯穿2022全年。此番政府年初再提“保租房”,无疑进一步奠定了其“顶流”的地位。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面向青年人、新市民而做出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是住房体系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尤其在房价不断高企的当下,外来人才在上海购房的压力与日俱增,即便是有租金优势的公租房也有最长租期的限制,具有保障性属性、多种房型选择的长租房更能迎合相当高比例外来人才的实际需求。

图片

《上海市提信心扩需求稳增长促发展行动方案》作为上海2023年经济发展总的行动纲领,不仅继承了2022年上海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总体思路,而且在战略上考虑的更长远、尺度上迈的步伐更大、细节上政策更具有操作性,也给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指引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