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观点
Insights

洞见观点

首页 > 洞见观点 > 洞见 > 上海超大城市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

上海超大城市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探索

来源: 2023.07.26 404
近期,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与市长龚正集中调研上海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以及口袋公园工作,强调结合公园城市建设,把封闭的空间变成开放的空间,完善公共配套,提升生态品质,讲好文化故事,传承城市记忆,让公园绿地更可阅读、更有韵味,市民更可亲近、更可休憩。

“公园城市”从2018年习总书记在成都首提以来,全国各个城市都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工作,上海的公园城市建设在人民城市、超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有其独有的城市特点与发展脉络。


640[5].png
上海,是一座人民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经济、人口、空间高密度发展的超大型城市。上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园城市理念,以 1928 年 7 月 1 日上海外滩公园的正式向全民开放为开端,从“延中绿地”的城市环境提升到“外环绿带”的城市蔓延控制,从“郊野公园”的城乡空间融合到“一江一河”的城市空间贯通,上海的公园建设始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事件。随着习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提出,也为公园城市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

从政策脉络上,2021年6月,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公园城市建设,突出“公园+”与“+公园”的理念与路径。2022年12月,先后发布了《上海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以及《上海市“十四五”期间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公园与城市的无界融合,并提出广泛开展公园城市示范点的建设。

640[1].png


640[1].png
1)理念引领: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同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公园城市”,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下,突出“公”的属性,按照“园”的标准,以人民为中心,融合生态、生活、生产功能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公园城市”在空间上不是简单的“公园+城市”,而是强调公园与城市无界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新形态,是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的理念转变

640[1].png



2)上海特点:人民城市理念引领,超大城市创新实践

上海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景。在超大城市高密度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紧约束的背景下,上海正面临着发展转型、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对标国际大都市的最高标准和最新理念,上海应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成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强化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上海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更是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创新实践。我们应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进一步优化“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积极破解超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瓶颈,不断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的新实践。

3)发展创新:全域公园全面提质,无界融合无界创新

开展公园城市建设,首先应坚持公园的公共属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政府在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保护、监督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公园城市建设,探索政府、市场、社会参与建设运营的多元模式。上海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突出的是“全域”和“无界”两个维度。

一是突出“全域”公园,以建设“公园中的城市”为理念,按照既有绿色又有彩色,既有绿化又有文化,既有森林又有园林,既可视又可达的要求,全力增加绿色开放空间,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二是坚持“无界”融合,贯彻“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思想,通过政策协同与创新,推动一体化规划设计,促进公园形态与全域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强化各类城市功能的空间复合,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体现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

640[6].png


640[1].png

在全域公园、无界融合的总体原则下,上海的公园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公园+”与“+公园”的方式来落实公园城市建设。
1)“公园+”:推进全域融合的公园建设
“公园+”,是以全域绿色开放空间为主体,体现城市、乡村各级公园的差异化,强化多层次、一体化的体系建设,融入各类城市功能,满足市民的多元休闲需求,结合生态化、智慧化、开放化的空间特色,推动“公园”的整体品质提升。
一是城区内应逐步完善各级公园的服务品质。提升大型节点城市公园的生态与休闲品质,强化城市(级)公园与各类高能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融合。提升社区(级)公园的覆盖水平,与社区服务设施结合设置,满足日常休闲需求。强化口袋公园的就近服务,作为各级公园的有效补充。
640[1].png

二是郊野公园和乡村公园建设应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融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在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基础上,重点突出本土生态人文特色,融合生态自然体验、休闲游憩、乡村产业、乡村公共服务等功能,统筹各类生态要素,提升服务品质。

640[3].png


2)“+公园”:完善绿色开放的城市空间
“+ 公园”,是以城市街区、社区、校区、产业园区以及乡村郊野地区为主体,体现各类城市区域的特色,通过一体化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推动城市绿线、道路红线、河道蓝线、地块边界线等各种城市空间管理边界的内外融合,推动全年龄友好、全时段开放、全季节宜人的场景营造,建设形成公园中的街区、社区、校区、园区与乡村。
多元活力的公园街区突出构建开放连贯的绿色开放空间,整体提升空间景观环境,因地制宜融入休闲游憩、商业消费与文化创意的功能,丰富街区活动场景,为城市生活提供多元活力空间。
舒适温馨的公园社区针对全龄人群需求,强调慢行优先的出行体验,完善社区居住、就业、出行、服务、休闲等多元功能,建设适儿适老的设施配置以及共治共建共享的社区营造。
人文智慧的公园校区结合绿色学校创建,全面提升校园绿地的环境品质,满足在校师生日常需求,强化校园绿地综合服务功能。高校校区宜逐步推进开放式校园建设,加强校区与社区的有机融合。
开放融合的创新园区以公园为助力优化营商环境,以公园绿地实施为基础,融合企业与人才的服务功能,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形成室内户外一体的办公、休闲、交流环境。
多元复合的公园乡村以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目标,服务村民、乡村创新创意人才及市区游客,形成“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640[2].png


640[1].png
在整体理念以及路径的基础上,2022年12月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发布了《上海市“十四五”期间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突出在“十四五”推动公园城市示范点以及示范区建设,引领公园城市的整体建设推进。

640[2].png


1)建设公园城市示范点
基于现有的“美丽街区”、“绿色学校”、“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片区”的创建标准和办法,结合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注入公园城市的评价元素和指标,创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城市示范点”。
一是在“美丽街区”基础上创建50个“公园城市示范点” 。基于“美丽街区”创建标准和办法,加入公园城市评价元素和指标,建设街区型“公园城市示范点”。
二是在“绿色学校”基础上创建10-20个“公园城市示范点”。基于“绿色学校”创建标准和办法,加入公园城市评价元素和指标,建设校区型“公园城市示范点”。
三是结合园区转型升级创建10个“公园城市示范点” 。结合各类园区的转型升级,加入公园城市评价元素和指标,建设园区型“公园城市示范点”。
四是在 “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示范村”基础上分别创建8个和30个“公园城市示范点”。基于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标准和办法,加入公园城市评价元素和指标,建设乡村型“公园城市示范点”。
2)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聚焦五个新城、南北转型区域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等战略新空间,各区选择5-10平方公里左右范围(中心城区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编制实施方案,推动创建工作,建成1处以上“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示范区”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征,且包含至少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园城市示范点”。其中绿化覆盖率、开发边界内3000 平方米以上公园500米半径覆盖水平、绿道建设密度作为基础性指标,绿视率、可实施立体绿化建设实施率、公园绿地全时段开放共享率、对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满意度、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附属空间开放共享率等作为提升性指标。

640[2].png